北京市東城區(qū)祈年大街西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新館莊嚴矗立。日前,這座中央級國家檔案館首次向社會公眾敞開大門,迎來八方來客。
展廳二層,不少參觀者聚集在“百年恰是風華正茂——大型主題檔案文獻展”入口處,觀看由中央檔案館編輯制作的彩色版開國大典影像。
“如今回看,依舊令人熱血澎湃。”第一時間讓兒子幫忙線上預約,起了大早前來參觀的市民趙女士說道。
剛剛高考完的學生方芷汀和同學一起前來,展廳內毛澤東1957年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中國留蘇學生時的講話記錄稿令她印象深刻:“毛主席說世界歸根結底是我們的,所以我們年輕人要對它負責,要努力建設一個更好的世界,留給后來人。”
參觀者在檔案前駐足觀看。新華社記者 董博婷 攝
“這里很多檔案和文件都和我們這一代人的人生經(jīng)歷息息相關。”“60后”的王先生看到1977年10月,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于恢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文件,很是感慨,“我看到小平同志在文件上批的那一段話,開頭四字便是‘此事較急’,我很感動,因為我就是當年恢復高考的受益者,今天可以說是看到了改變我命運的文件。”
在這里,參觀者直觀感受到了檔案的力量。
從張人亞用生命保存下來的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部黨章孤本,到陳獨秀給東方大學15名中國學員的證明信;
從中國人民志愿軍特等功及英雄模范的名冊,到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相關檔案;
從國務院批復同意了《關于開發(fā)浦東、開放浦東的請示》,到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一組重要批示……
“當神秘的檔案揭開面紗,我看到泛黃的紙頁記錄著黨和國家奮進的歷程,感受到我們黨不變的初心。”留言本上,一位參觀者寫道。
拾級而上,館內三層,明清檔案展廳引得參觀者向時空隧道的更深處走去,不少文史愛好者在此流連。
穿過“蘭臺翰墨 家國春秋——明清歷史檔案展”的序廳,一張巨幅地圖赫然映入眼簾。
展廳內的《大明混一圖》。新華社記者 董博婷 攝
這幅繪制于明洪武年間的《大明混一圖》,東起日本,西達西歐,南到南非,北至蒙古,是我國現(xiàn)存由中國人繪制的時間最早、尺寸最大的彩繪世界地圖。2003年,該圖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chǎn)名錄》。
“站在這幅地圖面前,感覺切換到了古人看世界的視角。”畢業(yè)于人民大學檔案管理專業(yè)的李先生說,“本次新館展陳的檔案文獻內容豐富,且極有價值。比如記錄明朝政府對藏區(qū)管理歷史的《永樂帝著官民人等為喇嘛失家攝聶修行提供便利事敕諭》,以及包括臺灣、釣魚島在內的明代海防圖《乾坤一統(tǒng)海防全圖》等,都對大家正確認識歷史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廳內,還有不少令人嘆為觀止的歷史之“最”:有綜合當時東西方天文觀測成果的《赤道南北兩總星圖》,有目前所見最早描繪盛京城闕、宮殿的《盛京城闕圖》,還有清朝入關前用老滿文書寫的唯一官撰編年體史書《滿文老檔》……
“在參觀過程中,學到很多不曾了解的歷史細節(jié),也找到了像正大光明牌匾后秘密立儲匣這樣一直為后人津津樂道的實物。”市民孟先生看得饒有興味,“都說眼見為實,今天近距離觀賞這些長期深藏禁宮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讓我感受到了歷史的深厚魅力。”
館內四樓的“守護國家記憶 傳承民族文脈——明清檔案事業(yè)發(fā)展歷程”展廳給王先生等一行七位參觀者很大震撼。
該展以明清檔案事業(yè)發(fā)展為主線,展示了90余件(組)的展品,全景回顧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近百年的奮斗足跡。
“明清兩代檔案眾多,在中國千年文明史上有著極重要的地位。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家國動蕩,這些珍貴檔案屢遭劫難。今天能夠在這里看到它們,已是不易。”王先生說,“隨著國家安定強大了,檔案工作才會越來越受重視,珍貴檔案才能被更好地保存保護。”
新館六層,總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檔案查閱區(qū)窗明幾凈,114個查檔機位排列整齊。
新館檔案利用閱覽室。(圖片由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提供)
據(jù)了解,目前館內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開放44個全宗檔案468萬余件,網(wǎng)站可供檢索的檔案目錄達410余萬條。同時上線《清實錄》《清會典》2個全文檢索數(shù)據(jù)庫,供有需要者免費預約使用。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長孫森林表示:“將館藏明清珍檔向公眾全面開放和展示,一直是一史館人的愿望。如今,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新館不但改善了檔案保管、利用的條件,而且為公眾參觀、專家學者查檔提供了極大便利。歡迎大家來到這里和明清‘大內秘檔’近距離接觸,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