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社交網絡熱議“北漂離京”話題,其中既有對大城市生活的回憶,也有對城市病的吐槽,有的甚至產生了刷屏文章。
比如一篇《一場十年的漂流夢,再見北京》的作者,就講述了自己當年如何睡沙發(fā)、背著一條毛巾被來北京的故事。文章中這位北漂感慨:“也或許是北京承受了過多的責任和資源,房子、車子、孩子等等,每一樣‘資源’都在鋼筋水泥的森林里,演繹著弱肉強食的古老話題……這個城市其實是無法給予所有人這樣的關懷。”
類似這樣的感慨最近也多了起來,一篇《最近有點為北京感到難過》則對部分北漂離開北京表達了擔憂,并認為“北京總體生態(tài)氛圍的劣化,更侵蝕了人們的生存意志和企圖心,首當其沖便是沒有根基的北漂們。”
以銳評君(微信ID:Btimelun)看來,北漂的憂傷可以理解,對于部分北漂離開的擔憂也值得關注,但是其實不必太大驚小怪,因為這正是中國越來越好的結果。
回想當初,許多北漂來北京的目的無非是實現夢想,而北京之所以能夠實現夢想,恰恰是因為這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而北漂們選擇背井離鄉(xiāng),無非也是因為家鄉(xiāng)雖好卻沒有這樣的機會和可能,于是才選擇了用青春賭明天的異鄉(xiāng)奮斗。
不可否認,北京像所有大城市一樣有著各種城市病,不光是北漂不滿意,北京本地人也同樣不滿意。但是北漂和北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并非生于斯長于斯,他們當初既然可以選擇到來,未來自然可以選擇離開。
而通觀近來的“北漂離京”文章,離京者大多數已經有了相當的職業(yè)經歷,或者獲取了很好的學歷,有的買車買房,有的生兒育女,若說疲憊固然是有,但絕不是落魄;而他們的離開,如果不是因為覺得在別處的機會更好,就是覺得別處的生活更加喜歡。
然而這“別處”是哪里?顯然并不是他們當初離開的那個家鄉(xiāng),在他們經歷北京奮斗歲月洗禮的同時,“別處”也在經歷這中國崛起時帶來的改變:高樓大廈不再少見,公交地鐵漸成標配,一樣的商店一樣的影院,同步發(fā)售的限量版不再只是北京這樣的超級城市獨有,同步上映的國際大片不再只能在北京觀看,而互聯網更是將所有地域的差異在一步步消除。
這難道不是正常的么?一個崛起的中國,繁榮的怎么可能只有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各個二線、三線甚至四線城市也同樣在變得越來越好,同樣存在越來越多的機會和可能,同樣提供越來越舒適便捷的生活。于是當初除了大城市無處可去的人才,如今實際上有了更多的選擇和去處,于是人才在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流動到哪里,這難道不是正常的么?
這恰恰說明中國變得越來越好,中國可以去的地方越來越多,否則北漂離京又能去哪呢?恰恰是有了更多足以安身立命的地方,才有了北漂離京的基礎。對于這“離愁別緒”固然可以抒發(fā)和分享,但是如果放在整個中國崛起、“北京夢”升級為“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中看,其實我們真的可以用更加從容、欣慰的眼光看待這種“離開”了。
祝離開的北漂一路走好,愿新來的北漂一切順利,北京歡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