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文化 > 舊聞解密
投稿

李光耀論印度的未來:令人窒息的國家

2017-08-04 15:52:01 來源:《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長期以來,李光耀一直在觀察印度經(jīng)濟、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其口述著作《李光耀:論中國與世界》對上述問題具有獨到的見解。值此印度在中國邊境地區(qū)挑起事端之時,特摘錄其中一篇題為《令人窒息的國家:印度的未來》的文章。以饗讀者。

    1.印度會崛起為一個大國嗎?如果會,什么時候?
    早在1959 年和1962 年,尼赫魯還在位時,我就訪問了印度。當時我認為印度很有可能成為一個繁榮的社會及一個大國。到20 世紀70 年代末,我認為印度會變成一個軍事大國,但經(jīng)濟不會繁榮,因為印度的官僚體制令人窒息。
    2.印度的民主治理體制給其長遠發(fā)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印度曾經(jīng)大搞國家計劃經(jīng)濟,國家控制范圍太廣,致使官僚體制固化、腐敗猖獗,以至于浪費了數(shù)十年的發(fā)展機遇。 
印度的憲法體制和政治體制存在諸多限制因素,導致印度無法實現(xiàn)高速發(fā)展…… 
    3.印度的文化給其長遠發(fā)展前景帶來了哪些限制?
    如果一個社會不重視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使其獲得最好的發(fā)展,我是不贊成的;如果一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你的出身就決定了你在這個等級制度中的地位,我也是不贊成的。而這兩點在印度的種姓制度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印度文明是古老的文明。尼赫魯與甘地原本都有機會像我服務新加坡一樣服務印度,但他們無法消除印度的種姓制度,無法擺脫印度根深蒂固的舊習。
    看看印度與中國的建筑業(yè),你就知道做事效率高低的區(qū)別了,印度只是討論來討論去,到頭來卻做不成事……部分原因可能在于印度是一個多元化色彩非常明顯的國家: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由英國殖民統(tǒng)治開始之前的32 個國家構成的,印度方言多達330 種……在中國,90%的人口是漢族,大家使用的是同一種語言,雖然口音不同,但寫出來卻是一樣的。如果你站在德里用英語演講,那么在印度的12 億人口中也許只有2億人能聽懂你的話;如果你說印地語,也許只有2.5 億人能聽懂;如果你說泰米爾語,只有8 000 萬人能聽懂。因此,中印兩國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 
    4. 當前,印度經(jīng)濟有哪些優(yōu)勢?
     印度的公司治理模式國際化水平高、資本回報率高,而且印度資本市場較透明,運作狀況良好。
     印度擁有比較強大的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印度的制度比較強,尤其是法律制度較為完善,有利于為知識產(chǎn)權的形成與保護提供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是26 歲,并且印度的人口增速也快,這就使印度享有更大的人口紅利,但印度必須為其人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否則人口因素非但不能帶來機遇,還會變成負擔。
     5.長遠來看,印度經(jīng)濟面臨哪些挑戰(zhàn)? 其長遠發(fā)展前景如何?
    我曾對英迪拉.甘地說:“開放印度,改變印度的政策?纯春M獾挠《热,看看他們在英國、在新加坡、在世界各地都非常成功。是你們的政策和官僚體制限制了他們,束縛了他們。”她告訴我:“我做不了。事情就是這樣。印度就是這樣。”聽完她的一番話之后,我就認定印度將發(fā)展得很慢。也就是在那時,我看到中國正在崛起……因此我知道這場競賽不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競賽,我收回之前對印度的樂觀判斷。
    印度害怕同中國競爭。中國曾向印度提出一個自由貿(mào)易協(xié)定,但印度沒有答應,因為如果印度同意了,中國商品就會進入印度,同印度本國商品競爭。
    只要存在自由市場的討價還價,印度就必須學會出價比中國更高。中國有冒險精神,比如,中國到了尼日爾,中國愿意拿自己的錢和勞動力冒險,依然認為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中國到了安哥拉和蘇丹,中國還想同伊朗合作,中國正在和中亞的共和國交朋友。中國想要一個從哈薩克斯坦到中國的數(shù)千公里長的輸油管線,而且樂于修建這樣一條管線。這就是自由市場的競爭。中國將根據(jù)規(guī)則出牌,而且堅信勝券在握。
 

 

 

 

                                                      
責任編輯: 劉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wǎng)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wǎng)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wǎng)安備 37010402000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