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教育 > 大學小院
投稿

“論道稷下:圖像入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2020-01-12 03:41:39 來源:今日報道網 作者: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

    日前,“論道稷下:圖像入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學術論壇在山東大學中心校區(qū)成功舉辦。論壇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山東大學《民俗研究》編輯部、山東大學《節(jié)日研究》編輯部、山東省民俗學會秘書處等具體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西南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中央美術學院、北京語言大學、南京農業(yè)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齊魯師范學院、山東大學等高校與科研院所的20余名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2019年9月,為進一步營建濃厚學術氛圍,加強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發(fā)展,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策劃設立了以邀請海內外知名專家研討、交流為指向的“論道稷下”高端學術論壇,鼓勵學院教師根據個人和團隊研究方向并結合學術前沿動態(tài),組織、召開相關學術會議。本次“圖像入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為“論道稷下”學術論壇的“開壇之作”,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王加華教授具體召集和組織。
 
    本次論壇以“圖像”“史學”及其“可能性與限度”為關鍵詞,真正實現了跨校際、跨學科、跨領域的學術對話,共涉及歷史學、農史學、考古學、民俗學、歷史地理學、美術史等多個學科領域和研究方向。在會議研討階段,學者們圍繞“圖像入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這一主題,就圖像史學的理論、方法與實踐等問題做了深入討論與闡發(fā),為學界當下熱議的“圖像史學”及其構建、發(fā)展等問題提供了理論前沿碰撞的平臺。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歷史學院韓叢耀教授,分析了中國圖像史學的學科場域、文化場域與構成場域,認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性恰恰在于其書畫同源、圖文互構的特性,呼吁學者們以多學科的視角進入圖像史學研究中去。南京農業(yè)大學中華農業(yè)文明研究院院長、《中國農史》雜志主編王思明教授,以歷史上的農作物及其圖式演變?yōu)槔U述了圖像對于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及其風險,如望圖生義、連續(xù)性不足、展現復雜關系與多元互動困難等,為此他倡導文理交叉、學科融合,以更好推進讀圖時代歷史學的發(fā)展。云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成一農教授,針對“地圖入史”的瓶頸,提倡走到地圖的“背后”,將地圖放置在其繪制的背景和文化中去,以探討其價值與意義。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王加華教授認為,圖像不僅僅只是一種史料,也是發(fā)聲的主體,以圖證史與以史解圖為圖像入史的兩種基本路徑,易出現誤讀與過度性闡釋等問題。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趙世瑜以古文獻為例,展示了圖像在古代禮制中的地位和功能,認為祭儀中的圖像是民間的傳統(tǒng),雖“禮中無圖”,但禮與俗不能完全割斷,圖像在禮儀實踐中無處不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圖像藝術研究所所長張從軍教授,以漢代畫像石為史料,深入剖析了漢代墓地祠堂的方位認知與空間布局的文化關系。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劉宗迪教授以“以圖載史,史隨圖亡”為關鍵詞,分析了《大荒經》的圖像構成及其湮滅,認為《大荒經》的實質是“看圖說話”,是一幅將天文星象、山海川澤、草木鳥獸等各類內容囊括于一圖的“宇宙圖志”。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宋丙玲副教授以“御容像”為素材,研究了帝王圖像的服飾表現與政治意蘊,認為從冕服到朝服的變遷及其形式與內涵等,都彰顯了歷史真實與再造想象之間復雜、多樣的關系。
 
    西南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中國圖像史學》主編藍勇教授,以南宋《萬里長江圖》為基本依據,從對地圖上地名反映的具體年代的考證與景觀區(qū)位的描繪兩個方面,展示了對巴蜀地名與形勝區(qū)位進行細致考辨的過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施愛東,以海外漫畫為基本資料,通過展示不同時期的“中國龍”形象,剖析了其中體現的天下觀與國家觀,并闡述了“龍文化”的再發(fā)明與再建構過程。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練春海副研究員,以漢代墓葬中的樹造型及樹上之鳥的形象,從結構、形式層面并結合相關出土器物分析了漢代人的天梯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孫景超以歷代《職貢圖》為資料,從職貢圖的流傳與脈絡出發(fā),來認識《職貢圖》之中的繪畫傳統(tǒng)、地理空間及其類型,進而剖析了古代中國“自我中心”的天下體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郎劍鋒副教授以安徽凌家灘出土的玉鷹為素材,從玉料、尺度、組成元素等方面,對玉鷹的象征意義及“考古學的闡釋作用”這一學科問題做了相關剖析。
 
    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鄭巖教授以濟南靈巖寺鐵袈裟為例,以碑刻、史書、圖像等歷史文獻中的記載及佛像等歷史遺跡為資料,展現了“鐵袈裟”這一“圣物”的建構與制造過程。新疆大學教育部重點文科基地西北少數民族研究中心郭文忠副教授以《哈薩克貢馬圖》為核心資料,探討了該圖的源流與價值,并通過對比各類“貢馬圖”,分析了其中體現的清代宮廷文化與西域貢馬體系。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耿金博士將水田作為推進高原水利史研究的重要途徑,試圖以明清滇黔苗夷圖為切入點,復原區(qū)域水田的開發(fā)生命史,并在此基礎上思考、探討水田開發(fā)過程中的驅動因素問題。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儒學高等研究院民俗學研究所所長、《民俗研究》雜志主編張士閃教授,以山東萊西市雙山村《馬氏族譜》為例,剖析了風格化敘事、個體性敘事、開放性敘事等民間圖像敘事的三個維度,探討了民間文獻中的圖像使用和文化功能問題。
 
    學術論壇期間,韓叢耀、趙世瑜、鄭巖、藍勇、王思明五位學者,分別做了《圖像史學研究:基于圖像史料的結構動力學思考》《回到水鄉(xiāng):對江南史研究的反思》《龍缸和烏盆:器物中的靈與肉》《田野背景下的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史研究》《舌尖上的中國:中國食物的歷史變遷》學術講座。
 
    作為跨學科研究的新對象,圖像史學是一種人們視覺化地認識歷史、了解歷史、詮釋歷史的新范式。鑒于圖像史學的跨學科、前沿性特點,除與會者外,本次學術論壇還吸引了來自北京、青島等地主動參會旁聽的學者專家,會議現場研討和會場氣氛十分熱烈,取得了大大超出預期的學術效果。相信此次學術論壇的舉辦,一定會為中國圖像史學的構建及相關研究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 任志強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今日報道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
關于本站 | 廣告服務 | 免責申明 | 招聘信息 | 聯(lián)系我們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2005-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1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