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上海鐵路局提供的“民國時期鐵路車票”照片;右圖:12月4日,79歲的美國大爺查爾斯在展示其乘坐的G14次“復興號”列車車票!⌒氯A社記者陳飛攝
▲上圖:上海鐵路局提供的“六十年代的上海站站臺”照片。下圖:9月21日,旅客在上海虹橋火車站的站臺上準備乘坐高鐵出行。新華社記者陳飛攝
新華社上海12月4日電 79歲的美國人查爾斯·賓厄姆4日在上海虹橋火車站成為今年第1億名從上海乘坐火車出發(fā)的旅客。他乘坐G14次“復興號”列車,10時從上海去北京。
以發(fā)送和到達旅客總量計算,今年鐵路上海站(包括上;疖囌、上海南站、上海虹橋火車站)旅客吞吐量已突破2億人次,平均每天有近60萬人次通過鐵路進出上海,火車站猶如“流動的城市”。
“磁介質”車票取代近百年歷史的“軟紙式”車票
上海是中國第一條營運鐵路誕生地,也是當前高鐵開行最為密集的鐵路樞紐之一。2億人次的足跡勾勒出中國鐵路版圖,鐵路光影記錄了中國鐵路發(fā)展變遷的百年歷程。
從賓厄姆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火車票出發(fā),跟隨我們回訪軌道上的中國故事。
藍底、內(nèi)含“磁介質”、實名制……賓厄姆使用的是中國高鐵開行和實現(xiàn)網(wǎng)絡售票后的“升級版”火車票。
上世紀30年代的常州開往上海北的火車票,是中國沿用近百年的“軟紙式”火車票。2008年,“軟紙式”車票被全面啟用的“磁介質”車票取代。2009年,全國鐵路售票系統(tǒng)升級換代,在車票上增加了二維碼,進一步提高了車票的功能性和防偽性。車票變化的背后,是中國鐵路建設的巨大成就和發(fā)售系統(tǒng)的不斷升級。
上世紀30年代,常州到上海北單程需要3個多小時,現(xiàn)在,北京到上海最快僅需4個半小時。
不再徹夜排隊,鐵路售票進入網(wǎng)絡時代
過去,一張春運火車票,牽動著多少家庭的關切,鐵路這條回家的路,常常一票難求。2005年至2011年春運期間,為了方便旅客集中購票,上;疖囌敬罱ㄅR時購票大賣場,不少人為了買票徹夜排隊。
隨著高鐵線路不斷開通,運力緊張逐步得到緩解。網(wǎng)絡、電話售票渠道開啟,旅客不再徹夜排隊。
2009年起,上海站在站區(qū)增設自助售票機,長三角地區(qū)開通電話訂票。隨后,鐵路售票逐漸進入網(wǎng)絡時代。自12306網(wǎng)絡購票平臺上線,網(wǎng)上售票占總售票量的比例逐年上升,F(xiàn)在,上海虹橋站167臺自助售(取)票機已成為虹橋站票務服務主角,承擔了80%的售、取票業(yè)務,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方式也已成為旅客“新寵”。
超過10%的旅客愿意選擇不取車票,直接刷二代身份證乘車,這個比例還在增加。”鐵路上海站虹橋車間主任潘冬林說。無線化、無紙化、智能化的高鐵出行讓旅客腳步越來越輕快。
列車時刻表從紙質版走向智能化
“新版的列車時刻表有嗎?”對于常常出差的人來說,一張列車時刻表必不可少。1974年11月1日起實行的這張列車時刻表,受制于篇幅,部分車次還只印出了開車時間。
如今,人們通過手機應用軟件,不僅可以查詢?nèi)珖需F路線路的票額、票價情況,還可以訂票、訂餐。
一張列車時刻表已經(jīng)難以容納下如此龐大的列車運行網(wǎng)絡。預計到2020年,全國鐵路營業(yè)里程將達15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3萬公里。
目前,上海三大火車站每天開行旅客列車485對,超過900趟列車,到了春運等高峰期間,三大站每天開行的列車會達到1000趟以上。以最繁忙的上海虹橋火車站為例,列車運行高峰期,平均1.4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駛離或到達。
如此高密度的接發(fā)列車作業(yè),是不是需要一個龐大的運營管理團隊?事實上,列車運行的管理和網(wǎng)絡列車時刻表一樣簡約、智能。
鐵路上海站黨委書記李屹說:“在每天旅客吞吐量近40萬人次的上海虹橋站,行車室和綜控室負責控制全站400多趟列車、400余塊電子顯示屏和220多臺進出站閘機的運行,而每天這里的工作人員加起來不超過6人。”
設備的智能化和管理的科學化讓列車的運行控制更精準、更高效、更安全。
從盡頭站到大樞紐的“華麗轉身”
上海地處東部沿海,原本是鐵路網(wǎng)線一個盡頭站。隨著中國高鐵版圖迅速擴張,“四縱四橫”的高速鐵路骨干網(wǎng)中6條與上海相關。上海鐵路由此駛上了快車道,完成了從盡頭站到大樞紐的“華麗轉身”。目前,從上海出發(fā)的火車一天內(nèi)可抵達的省份有25個。
1997年至2007年,中國鐵路實現(xiàn)了6次大提速,旅客列車時速從最快140公里提高至250公里。2007年4月18日,中國品牌的高速列車CRH正式投用。
此后,中國新開行的高鐵幾乎都與上海有聯(lián)系,包括京滬、滬寧、滬杭、滬昆鐵路等,使上海在全國鐵路網(wǎng)絡中的樞紐地位不斷提升。
2017年9月21日,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正式以350公里的時速從上海飛馳北京,中國高鐵從此邁入了新時代。
對于旅客而言,高鐵時代帶來的不僅是快。“以前常常說‘趕火車’,因為車?空静淮_定具體位置,旅客經(jīng)常要背著大包小包跑,現(xiàn)在動車組列車?康恼九_和位置非常精確,旅客只要站在原地排隊等候,就能順利上車。”從廣州到上海出差的旅客樊先生說。
1876年7月3日,中國第一條投入運營的鐵路——吳淞鐵路通車,在蘇州河二擺渡北岸設上;疖囌,時稱“上;疠喎”。
從“火輪房”到鐵路樞紐,上海每一座火車站的建成都具有標志性意義。
1987年,新上海站建成啟用,這座全國第一個采用了“高架候車,南北開口,高進低出”布局的車站,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化車站建設的先河。2006年,標志著鐵路與地方緊密合作的上海南站開站運營,上海南部有了陸上大門。2010年建成的上海虹橋站,則是中國高鐵客運站建設的里程碑,不僅能夠實現(xiàn)數(shù)十萬名旅客快進快出,還能夠與機場、地鐵、公交、長途客運無縫銜接。
中國鐵路的故事不僅有速度,還有溫度
一座車站的背后,是一座城市,將現(xiàn)代化、智能化、人性化融入到火車站的建設與管理之中,使得鐵路門戶成為彰顯城市文明的一扇獨特窗口。
擁擠、嘈雜、匆忙……過去,火車站候車室就是等待乘車的地方。如今,直飲水、母嬰室、休息區(qū)……越來越多的細節(jié)改進,讓候車室成為旅客的休憩小站。
高強度的列車開行,大密度的客流吞吐,使火車站不只是一個交通樞紐,更像是一個“流動的城市”。技術突破、速度提升體現(xiàn)了中國高鐵的科技含量,與之相匹配的高效、優(yōu)質服務則彰顯了鐵路管理的科學與精細。
鐵路服務需要“日新月異”,面對大客流,鐵路樞紐每天的工作都有新挑戰(zhàn)。
比如,火車站里正悄悄進行著“廁所革命”。2017年,上海虹橋火車站完成了站內(nèi)廁所“智能化改造”,所有廁所都安裝了智能感應裝置,動態(tài)發(fā)布空位,顯示使用狀況,減少旅客排隊等候時間。
鐵路上海站站長白正國說:“從旅客的需要出發(fā),盡心盡力為旅客做好服務,看似平淡無奇,卻為焦急出行的旅客雪中送炭。”
中國高鐵速度提升了,人情味沒有淡;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帶來了便利,服務傳統(tǒng)沒有丟。中國鐵路的故事仍在繼續(xù),故事的關鍵詞已不僅是速度,還有溫度。